无障碍浏览

发挥博物馆高品质优势 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傅柒生 发布时间:2024-07-05 15:51

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赋予文博工作者更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加坚定了做好新时代文博工作、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新时代新征程,新机遇新挑战,旅游发展中的博物馆如何寻找新方位新思路,实现新发展新成效?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尤其是要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着眼于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福建将立足博物馆、纪念馆的展览展示、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等主责主业,着眼供给与需求两端,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独特的资源和品牌优势,积极推动旅游业尤其是文物主题游径高质量发展。

从供给端发力,

推动陈列展览出彩吸睛

我拿什么贡献给你?博物馆最自豪的回答是文物宝藏的展览展示,努力打造一批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精美、视角多样的展览,让观众可看可感有回味,恋恋不舍更期待。

一是提高策划创意能力。博物馆展览当然不是也不应是传统和简单的“文字+图片+文物”摆设堆放,即使加上现代的声光电场景以及智慧科技也不足够,因为博物馆的展览不仅应重视形而下者谓之的“器”,而且更应聚焦形而上者谓之的“道”。博物馆开拓创新的最重要体现就在于展览的开拓创新,最重大的转变就是对于展览的策划创意,既要敢于,又要重于,还要善于策划,既坚守优良传统,又突出创新理念,形成文化的思想,精品的意识。依托馆藏资源,把准观众脉搏,策划推出观众喜欢看、看得懂且具有突出主题味道和鲜明地域特色的展览,最大限度吸引观众“走进来”。福建博物院策划的“宋词里的福建”、福建省文物局统筹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闽山闽水物华新”等展览,成功入选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深受观众喜爱。

二是提升设计展示水平。博物馆的展陈形式不能是千馆一面,一成不变,应当视之为一门艺术进行创作,追求不断地变化和提升,既要遵循专业规律,防止片面追求高大洋,走偏了方向,又要突出特色亮点,实现展览形式丰富多彩,形成差异化。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博物馆应当努力成为高科技的应用场和智慧型的大空间,提升展览科技感,呈现展览动态感,让观众在看展览的同时,能够沉浸下来,代入进去,产生交互式现代化体验。福建博物院展厅巨型“魔墙”、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的“全景漫游”、福州市博物馆的“数字多宝阁”、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的“巧取路条”,新颖时尚的设计极大提升了观众文化体验的愉悦性。

三是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博物馆的展览不是也不可能是静态不动的,而是应势而变的流动舞台,既要为本馆本院自己展示,也要为他馆他人展示,努力成为合作展示交流互动的共建平台。博物馆也可以通过联合办展、巡回办展等形式,推动展览“走出去”,让博物馆“流动”起来,最大程度地惠及群众便利参观游览。自2020年起,福建举办的“闽瓷双璧交相辉映——福建黑白瓷器展”陆续在新疆、西藏、宁夏和福建厦门等地相关博物馆展出,引起热烈反响。未来,还将持续推动“丝路帆远”“福船的故事”等海丝文化、陶瓷文化、非遗主题展览赴国内外巡回展出,增进文明交流互鉴。

为需求方着想,

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观众至上、优质服务越来越成为博物馆吸引观众的“流量密码”,也是新形势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博物馆在旅游发展大局中的前行方向。

一是让服务更“专”。博物馆的所有从业人员都可以定位为服务人员,最前沿岗位的讲解员、接待人员的服务意识尤为重要,在编在岗的讲解人员与志愿义务讲解队伍要同步发展,共同树立博物馆专业服务的窗口形象。依托全国、全省博物馆讲解大赛、“红领巾”讲解员风采大赛,以赛代训、以赛促能,强化讲解队伍素质,优化讲解服务供给,拓展讲解服务形式,精心搭建好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二是让服务更“优”。优质服务体现于细处、实处,落实到方方面面,持续深入推进全省公共文化场馆试点错时延时开放,开启博物馆“夜游”模式,不断创新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夜间系列文化活动,如沉浸式光影秀、“博物馆之夜”“闽博星夜沙龙”等,为群众提供多元服务,打造文化“夜宵食堂”,助力繁荣夜间文旅经济。福建博物院升级改造的智慧书院,打造了集休憩、阅读、娱乐于一体的新型复合文化空间,满足观众“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的美好愿望。

三是让服务更“新”。探索具有福建地域优势特色的文创试点之路,让博物馆文创成为推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引擎。以福建省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为抓手,配合展陈活动,研发“朱子纳福茶礼”、船船福系列文创产品,结合开展文创线上直播活动,引爆文创消费热潮,释放文旅消费新动能。

四是让服务更“全”。通过馆内馆外、展前展后、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实行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前、中、后期与前、中、后端的一体化管理,如开展观众的问卷调查与观众留言研究,全面了解观众的需求和评价,不断改进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对标对表A级旅游景区和智慧景区建设,着重在服务端发力,切实推动文博与旅游融合发展。

求双向性融合,

推动文博之旅行稳致远

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多途径、多方式开展社会教育,丰富教育形式,开发博物馆主题旅游项目,文以化人,推动旅游成为感悟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增进观众文化认同、构筑美好精神家园的过程,更有力有效地讲好福建故事。

一是策划好主题游径,实现游览“一体化”。博物馆不能自视清高唯我独尊,画地为牢故步自封,而是要努力打开馆的“心扉”,打破馆的“围墙”,成为文物主题游径的热闹场所。现实问题是不仅要通过办展览展示讲座沙龙吸引观众,而且要注意在旅游的大体系中突出博物馆的显要位置,使博物馆成为旅游链条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标,而且应通过博物馆拉长旅游链条的长度。例如,福建博物院不仅是福州西湖的核心文化场所,更应成为福建历史、闽文化最重要的收藏展示场所,与三坊七巷、鼓山连为一体。厦门博物馆要与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互相对接,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则应成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景缩影。通过游径设计,达到“到福建必到福博,来厦门必来厦博,看特区必看特区纪念馆”的目标。

二是组织好志愿团体,实现定制“分众化”。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承担着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要努力实现博物馆与观众、专业人员与志愿者、公众需求与小众追求等多重关系和组合的双向奔赴。尽管科技手段越发彰显作用,但人力依然是基础,发动组织社区和志愿者可以更加满足博物馆观众的分众化。福建博物院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发青少年版智慧导览系统,成立“福见乐龄”志愿分享团,与福建省老年大学合作设立“银发人才会客厅”分会厅,举办“党史故事大家讲”志愿宣讲,为不同受众群体提供定制化服务,全方位履行社会教育功能。

三是建设好大思政课,实现教育“衍生化”。博物馆不仅注重收藏与展示,而且日益突显教育与研究功能。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尤其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更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殊作用,见人见物见思想。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古田会议纪念馆,已与20余所大中小学校以及部队院校联合开展“大思政课”教育活动,大力实施送课上门、送展上门、送红色故事上门,成效显著。“福博小小讲解员”“海交馆之友”等博物馆研学旅行品牌,寓教于乐、融学于趣,以研学之旅激活人气、播撒文化、助力成长,为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实现路径。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服务社会、造福于民,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遗产——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文化内核与旅游外形二者内外联通的重要纽带与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事实也证明,文物主题游径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青睐,收藏了丰富历史和珍贵文物的博物馆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博物馆+旅游”特色融合发展之路必将行稳致远。

(作者系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福建博物院院长)

相关附件:
关联文章:

发挥博物馆高品质优势 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33348321

Baidu
map